
香港天氣潮濕,很多人經常覺得自己「濕氣重」,身體像被濕毛巾包裹一樣,沉重又疲倦。如果你發現自己不僅容易疲勞,還伴隨著浮腫、肥胖、大便黏膩等問題,那很可能你已屬於中醫所說的「痰濕體質」。
到底痰濕是什麼?它與常說的「濕熱」、「寒濕」有何分別?想知道自己是否中招,又應如何改善?本文將助你擺脫「濕重」煩惱,重拾輕盈體態。
10秒自我檢測:你有痰濕體質嗎?
「痰」與「濕」在中醫理論中經常同時出現,兩者都源於體內水液代謝失調。「濕」是源頭,「濕」積聚日久,便會形成黏稠的「痰」。想知道自己是否屬於痰濕體質,可以看看以下10個常見痰濕體質症狀,你中了多少項?
身體部位 |
常見徵狀 |
頭部 |
頭昏腦脹,感覺沉重,像戴著帽子一樣 |
面部 |
面色偏黃、暗啞,容易出油,甚至長痘痘 |
舌頭 |
舌體肥大、舌苔白膩或黃膩 (舌頭邊緣可見齒痕) |
喉嚨 |
喉嚨總是有痰,時常想清喉嚨 |
胸腹 |
胸悶、胃脹 |
身軀 |
身體困倦、沉重,四肢浮腫,尤其是下半身 |
體型 |
腹部肥滿鬆軟,體重增加 |
皮膚 |
皮膚容易出現痕癢等問題 |
排泄 |
大便質地軟爛、黏膩,容易黏在馬桶上 |
女性 |
量多,質地黏稠 |
如果你符合以上3項或更多,便很可能是痰濕體質的警號。
為何會有痰濕?脾虛是罪魁禍首
痰濕體質的形成,與我們的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脾虛」。
在中醫角度,「脾主運化」,負責將我們吃下的食物和水,轉化為身體能用的氣血和津液,並將多餘的濕氣排走。但如果因為不良飲食習慣(如愛吃生冷、甜膩、油炸食物)、缺乏運動或思慮過度而導致脾虛,脾的「運化」功能就會減弱。
當水濕無法被正常代謝和排出,便會停留在體內,形成「濕」;濕氣積聚,與身體其他濁物結合,就變成了更黏稠的「痰」。這就是所謂的「脾為生痰之源」。
痰濕、寒濕、濕熱?一張圖表教你分清楚
濕氣會因應個人體質,演變成不同類型。除了痰濕,最常見的還有「寒濕」和「濕熱」。三者雖然都與「濕」有關,但成因和調理方向卻大有不同。
體質類型 |
痰濕 |
寒濕 |
濕熱 |
核心成因 |
脾虛失運,水濕內停 |
陽氣不足,寒氣與濕氣結合 |
濕氣與熱邪結合,或過食辛辣油膩 |
典型徵狀 |
肥胖、腹大、喉嚨有痰、身體沉重 |
怕冷、手腳冰冷、關節不適 |
口苦口乾、面油多、體味重、小便黃 |
舌頭特徵 |
舌體胖大,舌苔白膩 |
舌質淡白,舌苔白滑 |
舌質偏紅,舌苔黃膩 |
調理方向 |
健脾祛濕、化痰 |
溫陽散寒、祛濕 |
清熱利濕 |
如何改善痰濕體質?從4大方面入手
調理痰濕體質,核心在於「健脾」與「祛濕」雙管齊下。以下是從飲食、湯水、穴位及生活習慣的四大建議:
1. 飲食調理
痰濕體質人士應選擇有助健脾利濕的食物,並避開會加重體內濕氣的「地雷」。
建議食物 (健脾祛濕) |
避免食物 (生濕礙脾) |
穀類:薏仁、赤小豆、粟米、淮山 |
生冷寒涼:凍飲、雪糕、西瓜、魚生 |
蔬菜:冬瓜、白蘿蔔、陳皮、生薑 |
甜膩黏滯:蛋糕、朱古力、糯米製品、奶茶 |
肉類:鯽魚、瘦肉 |
肥甘厚味:油炸食物、肥肉、動物內臟 |
2. 袪濕湯水食療
除了日常飲食,定期飲用健脾祛濕的湯水,對改善痰濕體質大有幫助。
- 經典四神湯:由淮山、茯苓、蓮子、芡實組成,健脾祛濕效果平和,適合大部分人飲用。
- 赤小豆薏仁湯:利水滲濕的經典組合,有助改善浮腫。
3. 日常穴位按摩
每日花數分鐘按摩以下穴位,持之以恆有助健脾化濕:
- 足三里穴:健脾和胃,調理氣血。
- 豐隆穴:化痰祛濕的關鍵穴位。
陰陵泉穴:健脾利水,專治浮腫。
4. 培養良好生活習慣
- 適量運動:運動能幫助排汗,是祛濕的好方法。建議選擇慢跑、瑜伽等能微微出汗的運動。
- 避免潮濕環境:下雨天避免淋雨,洗頭後要徹底吹乾頭髮。
健脾祛濕是關鍵!忙碌都市人的聰明選擇
要真正告別痰濕體質,關鍵在於「健脾」與「祛濕」必須同步進行,才能從根源解決問題。
然而,都市人生活忙碌,要嚴格遵守飲食建議、定時煲煮湯水、每日堅持按摩穴位,確實知易行難。維特健靈「祛濕輕」採用經典的健脾祛濕配方,結合茯苓等天然草本成分,專為香港潮濕天氣而設。它不僅助你「祛濕」,更重要的是鞏固「脾」這個生痰之源,助你由內而外調理身體,輕鬆回復輕盈乾爽的狀態。
常見問題
痰濕體質可以飲涼茶清熱嗎?
不建議。很多人以為身體困倦、面油多就是「熱氣」,但痰濕的根源在於「脾虛」和「濕困」,而非「熱」。飲用性質寒涼的涼茶,反而可能會進一步損傷脾胃的陽氣,令脾虛問題加劇,濕氣更難排出,可謂「雪上加霜」。正確的調理方法應以「健脾祛濕」為主,而非盲目清熱。
為何痰濕體質的人好像「飲啖水都肥」?
這並非錯覺。痰濕體質的核心是「脾胃運化功能失調」。健康的脾胃能將食物和水份轉化為有用的氣血和能量,並排走廢物。但脾虛時,這個轉化和排廢的效率會大大降低,導致水濕和代謝廢物更容易積聚在體內,形成不易排走的「痰濕」,體現在外觀上就是浮腫和肥胖。因此,即使飲食清淡,身體也因代謝能力不足而容易積累「濕濁」,造成體重增加。
除了飲食,痰濕體質在日常生活中還有什麼最大禁忌?
最大的禁忌是「久坐不動」和「長期身處潮濕環境」。中醫認為「動則生陽」,適量的運動能振奮身體的陽氣,幫助氣血運行,是排走濕氣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久坐則會令氣血循環減慢,加重濕氣積聚。另外,經常穿著未乾透的衣服、淋雨後不立即擦乾身體、或長時間開著抽濕機對著身體吹,都會讓外部的濕氣入侵體內,加劇痰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