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濕食物是減輕濕氣重的關鍵!香港潮濕氣候讓濕氣在體內積聚,引發疲倦、浮腫與消化不順。本文大公開12款去濕氣食物、湯水與穴位,從蓮子、薏米到陳皮茯苓湯與足三里,助你從內到外袪濕。
為何要去濕?
由於氣候變化,空氣中的水分增加,人體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積聚過多的濕氣。根據《黃帝內經》指出,濕邪是影響人體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當身體內部的濕氣過重時,會出現以下情況:
- 消化不良:過多的濕氣會影響脾胃功能,導致食慾減退和消化不良。
- 疲倦無力:身體因為抵抗過多的濕氣而感到疲憊。
- 皮膚問題:如皮膚癢、出疹等。
因此,選擇適合的袪濕方法至關重要,以幫助身體排出多餘的水分和濕氣。
去濕重要性
後果類型 |
影響 |
詳情 |
健康問題加重 |
身體不適加劇 |
濕氣重累積,可能引發關節痛等 |
情緒低落 |
心理狀態變差 |
潮濕環境易令人焦慮、心情低落 |
生活質量下降 |
日常效率受阻 |
濕氣重不適影響工作與生活品質 |
何謂濕氣重?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濕氣重是指體內濕氣過多,造成身體機能失調。濕氣可以通過飲食、環境和情緒等多方面進入體內,並影響氣血的運行。中醫認為,濕氣重的症狀包括身體沉重、倦怠乏力、食欲減退及消化不良等。特別是在香港這樣的潮濕環境中,濕氣重的問題尤為突出,對許多人的健康造成了負面影響。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濕氣重是指體內濕氣過多,造成身體機能失調。濕氣可以通過飲食、環境和情緒等多方面進入體內,並影響氣血的運行。中醫認為,濕氣重的症狀包括身體沉重、倦怠乏力、食欲減退及消化不良等。特別是在香港這樣的潮濕環境中,濕氣重的問題尤為突出,對許多人的健康造成了負面影響。
12款去濕食物推薦
在日常飲食中,選擇合適的食物可以有效幫助我們去除體內的濕氣。
食物名稱 |
性味 |
主要功效 |
薏苡仁 (薏米) |
性微寒 |
利水滲濕、健脾 |
赤小豆 |
性平 |
利水消腫、解毒排膿 |
黃蓍 |
性微溫 |
健脾益氣 (強化排濕根本) |
茯苓 |
性平 |
利水滲濕、健脾寧心 |
山藥 (淮山) |
性平 |
補脾養胃 (增強運化水濕) |
陳皮 |
性溫 |
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
蓮子 |
性平 |
補脾止瀉、養心安神 |
芡實 |
性平 |
益腎固精、補脾祛濕 |
扁豆 (白扁豆) |
性微溫 |
健脾化濕、和中消暑 |
冬瓜 |
性寒 |
清熱利水、消腫解渴 |
玉米鬚 |
性平 |
利尿消腫、平肝利膽 |
百合 |
性寒 |
潤肺止咳、清心安神 |
揭曉「真正抽濕機」!斬斷「濕氣源頭」才是關鍵
雖然赤小豆和薏米(即薏苡仁)去濕效果迅速 ,但中醫常言「濕氣之本在於脾」。若脾胃功能虛弱(即運化水濕的能力不足),濕氣很快便會重新積聚。在我們推薦的12款食物中,「黃蓍」才是真正的『抽濕機之王』。
原因是黃蓍的主要功效在於「健脾益氣」(治本)。它並非單純將水份排走,而是強化身體自身運化水濕的能力,猶如修復了抽濕機的壓縮機,從根源截斷濕氣,這才是長遠之策。
「紅豆薏米水」非最強?用錯豆恐愈飲愈濕
許多人一旦感到「濕重」、身體浮腫,便會立刻煲煮紅豆薏米水,但為何飲用後情況未見好轉?甚至愈感滯脹?關鍵可能在於用錯了「豆」。
坊間食譜常用的「紅豆」(Red Bean),主要功效為補血,質地相對黏膩,去濕能力較弱,誤食反可能加重身體負擔。真正具備「利水滲濕」功效的,是「赤小豆」(Adzuki Bean),其外形較細長,功效最強。因此,湯水食譜中的「薏米赤小豆湯」才是正確的做法。
推薦2款去濕湯
薏米赤小豆湯
薏米赤小豆湯是去濕經典,但製作繁複。先選優質薏米與赤小豆各50克,浸泡一夜去除雜質,再加入茯苓20克、陳皮10克與淮山15克,用文火熬煮2小時,中途需換水兩次並撇去浮沫,最後加少許冰糖調味。此湯清熱利濕,助減輕濕氣重的浮腫,但耗時長。
陳皮茯苓湯
陳皮茯苓湯溫和袪濕,適合香港潮濕天氣,製作卻不簡單。需陳皮15克提前泡軟切絲,茯苓30克敲碎浸泡2小時,加入山藥20克、蓮子15克與薏米20克,用大火煮沸後轉文火燉3小時,每半小時攪拌防粘鍋,再調味需精準。此湯減輕濕氣重的腹脹與疲倦,但費時費力。
推薦2款去濕穴位
足三里
足三里位於小腿外側,膝下三寸,是去濕要穴。每天按摩5分鐘,助健脾袪濕,減輕濕氣重的四肢沉重與疲倦,簡單易做。
陰陵泉
陰陵泉在小腿內側,膝下凹陷處,能清熱利濕。按摩此穴5分鐘,助減輕濕氣重的浮腫與腹脹,適合香港人日常保養。
告別濕氣重的煩惱
若要同時「健脾」(如使用黃蓍) 又要「祛濕」(如使用薏苡仁),難道每天都要煲湯焗茶?都市人生活忙碌,要配齊多種食材並掌握份量,實在不易。
若希望更方便、更全面地袪濕,就要服用維特健靈的「袪濕輕」。「袪濕輕」採用了「健脾(治本)+祛濕(治標)」的黃金組合。它以「黃蓍」作強化脾胃功能(治本),再配合「薏苡仁」(即薏米)及「防己」強力排走體內多餘水濕(治標)。相較於單純飲用薏米水,更能從根本調理,助你告別濕重疲倦。
根據用戶的反饋,使用維特健靈袪濕輕後,很多人感受到身體的輕盈,並且改善了因濕氣重而帶來的疲倦和不適。該產品的成分天然,無添加,適合所有年齡層的人士使用,讓你在享受健康美食的同時,輕鬆告別濕氣重的煩惱。
常見問題
維特健靈袪濕輕適合哪些人群使用?
維特健靈祛濕輕適合所有年齡層的人士,特別是那些在潮濕環境中生活或因為飲食不當而出現濕氣重問題的人。產品的成分天然,無添加,能有效幫助改善因濕氣重引起的不適症狀,並提升整體健康水平,讓使用者保持活力。
維特健靈袪濕輕的主要成分是什麼?
維特健靈祛濕輕的配方結合了多種有效的去濕食材,如蓮子、薏米、赤小豆、冬瓜和百合等,這些成分共同作用,能夠幫助身體排除多餘的濕氣,改善消化功能,並增強免疫力。
我應該如何服食維特健靈袪濕輕?
維特健靈祛濕輕的調理方式為口服,每日建議服用兩次,每次一粒。若需要加強效果,可以將服用量增至每日兩次,每次兩粒。
除了食療,還有什麼去濕方法?
要有效去濕,應「標本兼治」。除了飲食(如黃蓍健脾、薏米利水),保持適量運動(如慢跑、瑜伽)以助排汗,以及避免進食生冷、甜膩食物,都是去濕的重要一環。
濕氣重是否會引起「關節痛」?
中醫理論認為,濕氣(濕邪)侵襲關節,可稱為「濕痺」,是導致關節腫痛的原因之一。中醫常提到的「祛風除濕」 或「散寒除濕」 正是針對此類情況。如果你有持續的「關節痛」 ,應尋求專業診斷。
為什麼紅豆薏米水去濕無效?
這是一個常見迷思。中醫去濕用的並非普通「紅豆」,而是「赤小豆」。赤小豆利水滲濕功效較強 ;而紅豆質地黏膩,主要用於補血,用錯了反而可能加重身體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