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尿酸必讀 7大食物改善尿酸過高症狀 多喝水有效降尿酸值?

降尿酸是維持健康的關鍵,尿酸過高已成為現代人面臨的嚴重問題。關節不適或疲勞是否讓你感到困惑?本文將深入探討尿酸過高症狀及成因,並分享7種有效食物及6種中醫方法,幫助你輕鬆管理尿酸,提升生活品質。

尿酸是什麼?

尿酸是人體代謝嘌呤(purine)後的產物,主要由肝臟生成,通過腎臟隨尿液排出體外。正常情況下,尿酸的生成和排泄保持平衡,但若生成過多或排泄不良,就會導致尿酸過高的情況發生。

尿酸過高3個常見原因

尿酸過高原因 | 1. 飲食因素

高嘌呤食物的攝取是尿酸過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若攝取過多,會增加尿酸的濃度。

尿酸過高原因 | 2. 遺傳及體質

某些人因遺傳因素或體質問題,可能天生就有較高的尿酸生成或排泄能力不足。例如,有尿酸高家族史的人更容易出現尿酸過高的情況。

尿酸過高原因 | 3. 腎臟功能不全

腎臟是排除尿酸的主要器官,若腎功能受損,將無法有效排出體內的尿酸,導致其在血液中積累。

若腎功能受損,將無法有效排出體內的尿酸,導致其在血液中積累。


3類人要特別注意尿酸過高

3類人要特別注意尿酸過高|1. 男性與年長者

男性和年長者是尿酸過高的高危人群。男性的尿酸水平通常高於女性,並且隨著年齡增長,尿酸過高的風險也會增加。年長者往往伴隨有其他健康問題,如腎功能下降,這使得他們更容易出現高尿酸。

3類人要特別注意尿酸過高|2. 肥胖者

肥胖與高尿酸之間有密切關聯。肥胖者體內脂肪組織的增多不僅會導致尿酸生成增加,還會影響腎臟排泄尿酸的能力。超重或肥胖的人群中,高尿酸的發病率顯著提高,因此控制體重對於降低尿酸水平至關重要。

肥伴者較容易有尿酸高問題


3類人要特別注意尿酸過高|3. 愛喝酒

飲酒,特別是啤酒和烈酒,是導致尿酸升高的重要因素。酒精在體內代謝過程中會促進嘌呤轉化為尿酸,同時減少腎臟對尿酸的排泄。大量飲酒不僅會直接提高血液中的尿酸濃度,還可能引致尿酸變高。

飲酒是導致尿酸高的重要因素。


初期尿酸過高症狀

尿酸過高的初期症狀通常不明顯,但隨著尿酸水平的上升,可能會出現一些輕微的身體不適。以下是五個常見的初期症狀:

初期尿酸過高症狀1. 關節輕微不適

在尿酸過高的初期,患者可能會感到關節有輕微的不適或疼痛,尤其是在活動後。這種不適感通常不會持續太久,但若不加以注意,可能會逐漸加重。

初期尿酸過高症狀2. 關節腫脹

隨著尿酸水平的進一步上升,關節可能會出現輕微的腫脹,特別是腳趾、腳踝或膝蓋等部位。這種腫脹通常伴隨著關節的不適感。

尿酸值多少才是正常值?

根據香港官方資料指出,男性:正常尿酸值應低於 7.0 mg/dL(約 420 µmol/L); 女性:正常尿酸值應低於 6.0 mg/dL(約 360 µmol/L)。


降尿酸在飲食有那些要注意?

尿酸過高的人在飲食上需要特別注意,避免攝取某些食物以降尿酸水平,以下是四類應該避免的食物:

尿酸過高飲食注意|1. 高嘌呤

高嘌呤食物會增加尿酸的生成,應盡量避免。這類食物包括:

內臟類
紅肉類 豆類
肝臟 牛肉
黃豆
腎臟
羊肉
紅豆

紅肉在體內代謝後會轉化為尿酸,增加血液中的尿酸濃度。


尿酸過高飲食注意|2. 海鮮

某些海鮮含有高量的嘌呤,應避免攝取。這包括:

  • 貝類:如蚌、蜆、生蠔等
  • 魚類:如沙丁魚、鯖魚、鰻魚等

生蠔含有高量的嘌呤,應避免攝取


尿酸過高飲食注意|3. 酒精

酒精,尤其是啤酒和烈酒,是尿酸過高的重要誘因。酒精不僅會促進尿酸生成,還會影響腎臟排泄尿酸的能力。建議完全戒酒或至少減少酒精攝取,以降低高尿酸風險。

酒精是尿酸過高的重要誘因。


尿酸過高飲食注意|4. 含糖飲料、油炸及高脂肪食物

含糖飲料(如碳酸飲料和果汁)中含有大量果糖,會促進尿酸生成並抑制其排泄。此外,油炸和高脂肪食物也會影響尿酸的排泄。這些食品包括:

  • 油炸食品:如炸雞、薯條等
  • 高糖飲料:如含糖汽水和手搖飲料

降尿酸靠運動多喝水可以嗎?

適度的運動能夠幫助減少體重,改善代謝,降低尿酸水平。然而,劇烈運動可能會導致尿酸生成增加,因此建議高尿酸患者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並保持運動強度在中等範圍內。

水能促進腎臟的代謝和排尿

另外,水能促進腎臟的代謝和排尿,增加尿液量,有助尿酸排出體外,建議每日應攝取約2000至2500毫升的水,以確保足夠的尿液生成。但對於不太方便經常喝水的職業,此方法較困難進行。

要有效降尿酸,建議服用結合多種天然中草藥的維特健靈「消尿酸」,只需每天兩粒,就能有效減少尿酸形成並加速其排泄,長期穩定尿酸水平,降低尿酸發作風險,對各種職業的人都非常友好和方便。






消尿酸60粒 – 

保腎芹菜素減退尿酸

$429.00

消尿酸60粒 –

保腎芹菜素減退尿酸

$429.00


降尿酸食物

食物的成分直接影響體內尿酸的生成與排泄,因此,要降尿酸,可以從飲食入手。

降尿酸食物 | 1. 芹菜

芹菜中含有芹菜素,是一種天然的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抗氧化作用,能有效抑制尿酸的合成,同時,芹菜中的鉀元素有助促進體內多餘尿酸的排泄,從而有效降尿酸。

芹菜素(Apigenin)是一種天然的黃酮類化合物

降尿酸食物 | 2. 綠茶

綠茶的兒茶素是一種有效的抗氧化劑,能減緩體內特定酶的產生,這些酶與尿酸的形成有關,因此有助降尿酸水平。

降尿酸食物 | 3. 全穀物

全穀物如燕麥、全麥面包等富含膳食纖維,有助於降尿酸水平。這些食物能促進尿酸的吸收和排泄,並可能抑制由尿酸過高引起的不適。

降尿酸食物 | 4. 莓果

莓果(如草莓、藍莓、覆盆子)的纖維含量高,有助於促進血液中尿酸的減少,並防止尿酸沉積在關節中,減少關節疼痛。

降尿酸食物 | 5. 含 omega-3 脂肪酸的食物

這類食物包括三文魚、鯖魚等,能降低尿酸發作的風險。Omega-3脂肪酸有助於減少尿酸高引致的關節紅腫痛。

降尿酸食物 | 6. 檸檬汁

檸檬汁有助於降低血液中的尿酸水平,預防尿酸發作的風險。

降尿酸食物 | 7. 紅蘿蔔

紅蘿蔔富含抗氧化劑,能有效地抑制促進尿酸合成的酶,並由於其高纖維含量,有助於促進體內尿酸的排泄,對降尿酸有一定幫助。

降尿酸方法

降尿酸方法|1. 中草本調理

從中醫理論中,使用蜜望子葉、草龍珠籽和龍睛等草本成分有效調理尿酸過高問題,並針對尿酸生成和降尿酸進行有效管理。


蜜望子葉(芒果葉)
草龍珠籽
龍睛
功效
促進尿酸排泄
利尿消腫
理氣散瘀
使用建議
泡茶飲用
煮湯或煮粥
熬煮湯品

蜜望子葉等草本成分有效調理尿酸過高問題


降尿酸方法|2. 穴位按摩

太溪穴:太谿穴位於腳踝外側凸起骨頭,和阿基里斯腱中間的凹陷處。按摩太溪穴可以強化腎功能,促進尿酸的排泄。建議每次按摩5分鐘,定期進行。

氣海穴:氣海穴在肚臍直下大約一寸半。此穴位有助於增強身體的氣血循環,促進代謝和排泄功能,也可以透過按摩來刺激。 

降尿酸方法|3. 保持規律運動

適度的運動對於降尿酸水平非常有幫助。建議進行有氧運動,如步行、騎腳踏車、游泳等,每次持續至少30分鐘,每周進行3-5次。不僅能消耗脂肪,還能促進代謝,幫助尿酸排泄。

降尿酸方法|4. 補充水分

充足的水分攝取對於降尿酸濃度至關重要。每天至少喝2000-3000毫升的水,有助於促進尿酸排泄,防止尿酸積聚。運動時也要注意補充水分,以避免過度排汗導致尿酸濃度上升。

降尿酸方法|5. 定期監測

定期進行尿酸檢測是控制尿酸水平的關鍵。建議40歲以下的人每年檢查一次,40歲以上或高風險人群則應每3個月檢查一次。有助及早發現異常並進行治療。

降尿酸方法|6. 保持正常體重

過重會增加尿酸水平,因此保持正常體重對於降尿酸至關重要。維持標準體重有助於改善代謝,促進尿酸的排泄。

降尿酸要用維特健靈「消尿酸」

維特健靈消尿酸成分包括芹菜素、蜜望子葉、草龍珠籽和龍睛,成分各自具有獨特的功效,有助於改善尿酸過高問題。芹菜素是一種天然化合物,具有抗熱利尿的特性。能夠抑制黃嘌呤氧化酶的活性,這是生成尿酸的關鍵酶之一。






消尿酸60粒 – 

保腎芹菜素減退尿酸

$429.00

消尿酸60粒 –

保腎芹菜素減退尿酸

$429.00


通過減少尿酸的生成和促進腎臟排泄,芹菜素有助於降低血液中的尿酸濃度。它還能幫助減輕關節不適感,對於尿酸高人士尤為重要。蜜望子葉在中醫中被認為具有行氣疏滯的功效,有助於改善消化系統的功能。這種成分能夠促進身體排出多餘的尿酸,並加速代謝,從而減少尿酸在體內的積聚。


草龍珠籽則含有豐富的原花青素,能夠活血通絡,有助減少尿酸形成,並舒緩因高尿酸引起的關節疼痛和不適。最後,龍睛在中醫中被用來理氣散瘀,具有潤滑關節和舒緩疼痛的作用。

維特健靈「消尿酸」功效更勝坊間降尿酸產品

相比坊間一般的降尿酸產品,維特健靈「消尿酸」經本地大學科研臨床實證*,有效降低尿酸,提供更可靠的保證。與其他單一標榜急降或速降的產品不同,「消尿酸」採取循序漸進的方法,三大功效:先紓緩紅腫痛,減少復發,並長期保護腎臟,從而穩定尿酸水平,避免反彈,治標又治本。


*本港大學醫學院2014年臨床報告

維特健靈消尿酸的主要功效是什麼?

維特健靈消尿酸是一款專為幫助控制尿酸水平而設計的保健產品,旨在促進健康,減少尿酸過高的風險,從而降低尿酸等相關疾病的發生率。

這款產品的成分有哪些?

維特健靈消尿酸的主要成分包括天然草本提取物,如櫻桃提取物和其他有助於支持身體代謝功能的成分,這些成分能有效促進尿酸的正常排出。

如何正確使用維特健靈消尿酸?

建議每日按照產品包裝上的指示服用,通常是每日兩次,每次一至兩粒。為了達到最佳效果,應搭配均衡飲食和適量運動,同時避免過量攝取高嘌呤食物。